查看原文
其他

【创新论坛】构建15 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 实施. 行动——解读《上海市社区规划导则》

2016-06-09 李萌 同济规划TJUPDI
第5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 创新论坛:城市更新与社区治理 -


  选题背景

上海的存量再开发时代, 社区规划不能简单沿袭传统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和理念。笔者与所在项目组通过《上海市社区规划导则(实行稿)》 (2016)的编写,探索新建设方式下城市更新规划与社区规划方法。重点达到以下目标:


一是明确15 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和建设标准,落实上海市总规2040 关于15 分钟生活圈的目标要求,指导2016年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之一“共享社区计划”的开展;二是指导社区规划的有序实施,提出工作推进的行动模式;三是促进自下而上的社区治理,充分依托社区居民的力量,提高社区规划的有效性,进而提升社区凝聚力。


  内涵解读

一是概念定义。是上海打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3-5平方公里,5-10 万人,与本市控规单元基本一致),即在15 分钟步行范围内,满足居民日常开展各类社区活动的一种空间组织方式。


二是内涵实质。一是多元化,应对多元人群需求,涵盖居民所开展的各类活动。二是可达性,强调以15 分钟的步行尺度(非传统服务半径),高效便捷、功能复合的组织各类活动。三是精准性,实现空间配置与居民活动特征、使用频率高度契合。


三是落实途径。《导则》从规划层面、建管层面到实施行动层面构建规划标准、实施建设和行动组织三大支撑,作为生活圈的全生命服务周期。


  规划标准创新——三个转变

(1)规划导向上,从规划配套向居民需求转变——围绕居民日常活动搭建标准框架。涵盖 “衣食住行”,从居住、就业、出行、服务以及休闲五方面构建《导则》中规划标准的主要框架,而非传统系统框架。


(2)规划内容上,从基础保障向品质提升转变——对接未来多样化社区需求,从“人性体验”出发创新规划要求。


住宅方面。针对街区制,从住宅街坊规模控制(3-6 公顷)、高密度路网控制(5-8 公里/ 平方公里)、连续活力的街道界面以及内部设施开放等多方面鼓励形成开放共享的住宅环境。


就业方面。以建设科创中心为目标,鼓励发展嵌入式创新空间,为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在公共服务配套良好的地区,倡导依托大学、政府及私人投资创办的科研机构等提供科技创新空间,依托历史风貌区、旧工业厂房整体转型区等发展文化创意空间。


出行方面。在本市现行的支路网密度标准基础上,从人的慢行角度进一步提出更高的慢行网络要求,包括①强化慢行网络密度要求。居住社区建议慢行网络密度达到12km/km2 以上,路口间距不超过250 米。轨道交通站点300 米范围内,建议达到14 km/km2 以上。②提高慢行网络布局的连续性。加强公园、广场、不同层级公共活动中心、公共交通站点等之间的步行联系。


服务方面。①保基本、重提升。面向现代生活对康体健身、文化交往等多样需求,在现行基本保障型指标基础上,丰富品质提升型服务内容。②近日常、增邻里在本市现行的地区级、社区级两级设施体系基础上,“向下”延伸, 新增邻里级和街坊级设施配置要求。


休闲方面。在本市现行的社区级公共绿地标准基础上,更加关注社区级以下的小广场、小绿地以及存量用地的内部附属绿地挖潜,共同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公共开放空间体系。


(3)规划标准上,从底线配置向差异化精准配置转变——实现居民活动与服务提供的高效契合。


配置精准。基于不同社区人口结构和需求特征,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提供设施服务,重点关注儿童、老人以及弱势群体需求。


优先步行。以步行可达覆盖率作为优先控制指标,并基于不同居民群体步行出行特征,提出差异化布局策略。


强化效能。鼓励“一站式”综合设置和共享使用。


  实施建设创新——分区指导

突出对新建地区和已建成地区的差异化指导:


在未建地区:重在构建。根据导则的相关规划标准内容,开展规划编制或者优化工作,并开展建设。


在已建地区:重在修补。针对与导则的相关规划标准存在差距的方面,通过现状挖潜,对既有建成设施、通道的共享、开放以及综合设置等方式,来补齐短板;与相关实施导引存在差距的方面,通过对建筑、环境改建的方式,来提高品质。


  行动组织创新——六个步骤

组建队伍。公开招募公众代表、社区规划师、设计单位、社会组织(NGO)、社会志愿者等,作为社区规划的核心推进小组。


查找短板。以《导则》为参考目标,通过规划评估和公众参与,形成“社区短板清单”。


拟定计划。结合居民实际需求,以及实施的难易程度等综合确定分期更新计划。


编制方案。引入居民参与式规划,组织居民参与社区议题的讨论和协商,以及共同参与公共环境设计和集体决策,形成多方认可的方案。


建设实施。按照最终制定的方案进行施工建设,引导居民共同监督和反馈,确保后续居民参与可持续性维护。


宣传推广。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共同宣传推广经验,促进社区交流。


作者:李萌(上海市规划编审中心)

本文为第5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分论坛三“城市更新与社区治理”宣读论文精简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